编者按:
在省扶贫办和省教育厅联合组织下,全省围绕脱贫攻坚任务开展了一项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接到上级任务后,我校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韦成龙,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小云任组长的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工作小组。迅速组织了31位教师志愿者和62位学生志愿者组成31支队伍奔赴怀化新晃侗族自治县和洪江区的93个贫困村开展为期15天的调研活动。志愿者们深入调研村核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完善精准扶贫档案,帮助贫困村填制《挂图作战表》。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践团成员的师生们用脚丈量着湘西的那方热土,用心感知他们的艰辛,用爱成就一个个梦想。15天的时间活动虽然过去了,但实践团成员的背上因汗水留下的盐渍、脚底磨破的一个个水泡还历历在目。宣传部将持续推出一组特稿,记录他们的成长,见证他们的付出。
我校暑期“情牵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见闻
临近立秋,高温依旧。在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晃州镇长乐坪村,由土木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盛旺带领的调研小组,一边在烈日下走访贫困户,一边和驻村扶贫队长讨论帮扶贫困户的具体办法。
盛旺他们来到新晃侗族自治县已经15天。这半个月以来,由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师生组成的28支调研队伍,深入全县11个乡镇的137个村开展调研,像一只巨网,覆盖了所有的贫困村。
而在100多公里之外的怀化市洪江区,另外3支队伍正在沅江上游的小船里顺流而下。骄阳似火,挥汗如雨。他们的目的地是洪江区最偏远的滩头村。村里有几户贫困户还生活在四面环水的小岛上,小木船是通往那里唯一的交通工具。
这些都是我省大学生“情牵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的缩影。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今年暑期,全省各高校共组建了2311支队伍,奔赴全省6924个贫困村,帮助当地工作人员进一步摸清贫困户情况,填写《贫困户基本情况表》,完善精准扶贫档案,填制《挂图作战表》。
根据安排,我校派出了31名带队老师和62名学生,组成了31支调研队伍奔赴怀化,深入新晃侗族自治县和洪江区进行调研。
音乐学院的尹月山是个地道的新晃妹子,这次来到家乡参加实践活动,她比别人都多了一份“主人翁”精神。身为侗族阿妹的尹月山一到侗寨,就与村民们打成一片,把随身携带的小零食分给孩子们吃,用方言与侗家阿姐聊天。走在乡间,她还时不时来首原生态的“侗族大歌”,与同行的老师、同学们来个比拼。这个歌声甜美的侗族阿妹,是实践团女生中的七分之一。与男生们同吃同行,本来白净的她晒黑了不少,她却说:“没关系,黑了还能白回来,能亲身参与家乡的扶贫工作,是个多难得的机会啊!”
96年出生的毛三鑫是电信学院的学生,长相清秀的他是湖北小伙。从小生长在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毛三鑫可没见过这么高的大山。第一次看见侗寨的木房子时,他还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可在深山中行走得越久,这里的贫困就越让他感到揪心。“有一次做入户登记,有个只比我小一天的男孩子,他母亲说他已经外出打工五年多了。”毛三鑫唏嘘道。还有一次,毛三鑫调研到一户80多岁的贫困老人家,临走之时,老人拉着他比划着说:“我孙子要是还在,也有你这么高了。”远山的贫困让毛三鑫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幸福。半个月下来,他觉得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强烈了,“以后有能力了一定会帮助他们的。”他说。
党政办的储沣是个还没有办理入职手续的新老师,在7月初刚通过学校考察的他,便未入职先上岗了。怀着对学校的感恩,对贫困学子的关切,储沣与同一驻地的其他师生一起,凑钱资助了两名家境困难的学生。贫困户家庭的孩子杨慎炀就是其中之一。17岁的杨慎炀在县一中念高二,家住凉伞镇台洞村的一个小山坡上。他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提起进村调研的大学生,杨爷爷连声道谢:“感谢你们送来了我伢子开学的学费哟!”储沣说,教育脱贫是一把利刃,他希望通过助学造血,帮助孩子改变家庭的命运。
县扶贫办常务副主任蒲岚山对师生们的到来称赞有加。在一次座谈会上,她谈到,师生们的调研活动意义重大,他们带来了不同的视野和角度,不仅能帮助扶贫办进一步摸清贫困户情况、完善相关资料,还能让他们增加社会经验,吸取自身需要的养分。
7月10日,在“情牵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省委副书记乌兰曾表示,广大高校学生是一支充满激情、活力、希望的脱贫攻坚“生力军”,当前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希望莘莘学子能积极主动投身其中,用智慧、力量和热情助力精准扶贫,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成长成才。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个暑期,参与调研的师生们战高温、斗酷暑,用脚步丈量远山的热土,用双手谱写脱贫的赞歌。“这次我校师生进村调研,虽然组建有点匆忙,但是效果却是显而易见。师生们用学识为贫困村民出谋划策,以见闻为精准扶贫查漏补缺。这些身体力行的付出,既让他们自己得到了难忘的锻炼,也让远山响起了动听的歌声。”实践团团长、校团委书记徐远超如是说。
实践团师生在晃州镇长乐坪村召开的座谈会上
党委书记韦成龙看望慰问开展“情牵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师生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盛旺(左后)与学生在晃州镇长乐坪村走访贫困户
实践团成员认真登记核对贫困户资料
洪江区的实践团成员在乘船出行
侗乡有碗“神仙汤”
“这天气太热了,热得实在是吃不下饭。”7月17日,在新晃侗族自治县晃州镇,前来开展“情牵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的师生们不禁感叹。正是盛夏季节,白天气温直逼40摄氏度,天气炎热,酷暑难耐。经过一整天长途跋涉的师生们,有点儿身体疲惫、食欲不振。
晚上,侗族风味的晚餐上了桌,一碗其貌不扬的菜汤进入了大家的视线。县扶贫办常务副主任蒲岚山告诉身边的师生,这是侗族特色的“神仙汤”,夏季用它来消暑、解乏、开胃再好不过。说着,便招呼大家尝一尝。
这碗“神仙汤”看似简单,原料也只是普通的酸菜,却是侗族人最喜爱的美食之一。原来,侗族人多生活在山地,经常在深山老林伐木开荒,耗费的能量和体力都比较大。酸食助于消化,既可以补充盐分,又可以健胃消食,而且还能解毒气防虫,因此侗族人喜嗜酸食。
“神仙汤”在侗族人的生活中有着很长的历史。到侗乡,不论走到哪家,家家都摆有几个酸坛子,腌鱼腌肉腌青菜。做完农活回到家,从坛子里掏出二两酸菜,点一锅酸汤下饭,方便快捷,经济实惠,既是勤劳的侗族人民对自己的犒赏,又是他们艰苦朴素精神的传承。晚餐时,喝过“神仙汤”的师生们,不知不觉中两碗饭就已经下了肚。
师生们了解到,侗家人日常饮食离不开“神仙汤”。有宴会时,“神仙汤”是最后上的一道菜,寓意菜齐开吃,汤不上桌则人不退席;有客人来家时,留人吃饭必做“神仙汤”,供客人开胃下饭。客人吃得越多,越是体现主人家的热情好客,反之主人家则会被人嘲笑“小气”。发展到乡土社交中,做“神仙汤”的手艺又直接体现出了家庭主妇的贤惠程度。主妇们经常以“比汤”的方式切磋手艺,技高者将获得十里八乡的赞美。
在侗乡中走访,师生们喝到的“神仙汤”越来越多。白天天气炎热、萎靡不振之时,饭点来一碗“神仙汤”,酸爽的口感入喉而下、刺激味蕾,瞬间提神醒目、胃口大开,是“怕热党”们的福音。
扶罗镇新寨村(非贫困村)的村支书吴光灯,对于“神仙汤”显然有着更深厚的感情。他告诉前来调研的师生:“‘神仙汤’就像是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它在艰苦的环境中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调节人民的精神生活,是侗族人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虽然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的越来越高,‘神仙汤’可能会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但侗乡人民仍然会以另外一种‘酸菜’的方式铭记‘神仙汤’,让它的精神内涵延续下去。”
周明侠副校长与实践团师生在扶罗镇
两颗葡萄
7月23日,这是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师生赴新晃侗族自治县开展“情牵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的第六天。上午九点,太阳已经开始炙烤大地。校团委书记徐远超带领尹月山、蒋博两名学生,正走在贡溪镇四路村的山间小路上。贡溪是新晃县南部的一个镇,它的东、南、西三面与贵州省接界,地势山高路远,村民散居山中,很多村组至今未通水泥路。徐远超小组当天制定的任务是走访十户贫困户,行程并不轻松。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三人终于来到了第一户贫困户家中,与年迈的爷爷奶奶聊了起来。“奶奶您好,我们是受省扶贫办和省教育厅的委托过来调研的,能把您家的扶贫手册拿出来看看吗?”尹月山问道。哪知二位老人既听力欠佳,又只会讲侗语,根本没明白她的意思。这可愁坏了师生们!
正在这时,一个红色的身影从侧门一闪而过,一颗小脑袋从门后伸出,凑在奶奶耳边大声说了几句。奶奶立马明白地点点头,起身进屋去取扶贫手册。小脑袋马上又缩回到门后,显然是很害羞,一边说话一边将自己藏了起来,不敢正面见人。但所幸,依靠红衣女孩的“翻译”,师生们得以与两位侗族老人顺利交流。
登记结束后,师生三人起身告辞。走出门外不久,蒋博却意外发现,红衣女孩儿竟然走出家门跟了上来。他这才看清了女孩的长相:黑皮肤,大眼睛,笑容干净,脚上穿着一双大了几码的白色厚底鞋。经过刚刚短暂的“翻译”交流后,女孩似乎收起了胆怯,开始主动与他们交流起来。“我叫龙椿惠,读五年级了。”她自我介绍着说。
13岁的龙椿惠母亲早逝,父亲外出打工,平日里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和师生三人熟悉之后,她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活泼开朗的一面展露无遗。“这家也姓龙,他女儿跟我一个班的。”她陪同师生三人在村子里转了几户人家,向大家介绍她了解的情况,遇到只会说侗族语言的老人,还主动帮忙翻译几句,像只小百灵鸟一样围绕在大家身边。
走完四路村的几户人家,临近中午,师生三人决定前往下一个村子。从村中折返出来,又要经过龙椿惠家门口。小姑娘热情地邀请大家到她家吃中饭:“你们在我家吃了饭再走吧,我现在就可以回去给你们做呢!”她蹦跳着往家中走去。师生三人婉言谢绝了小姑娘的好意,准备直接离开。
还没走出村口,师生三人听到后面传来急促的声音:“哥哥姐姐等一等,等一等。”尹月山回头一看,只见龙椿惠捧着什么东西,穿着大了几码的小白鞋,飞快地追了上来。凑近了才发现,那是一小串黑色的小葡萄,大概十几颗,干巴巴的,已经有些发皱了。龙椿惠一边说着“哥哥姐姐,你们吃葡萄”,一边摘下两颗分别放到蒋博和尹月山手中,又把剩下的一小串给了徐远超。蒋博当时鼻子就酸了,推辞着想留给孩子吃,然而小姑娘却坚持要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
三人揣着皱巴巴的葡萄,依依不舍地与龙椿惠挥手告别。蒋博说,吃过那么多美味的水果,这是他记忆中最珍贵的“两颗葡萄”。
徐远超、蒋博、尹月山师生行走在贡溪镇四路村
徐远超师生在龙椿惠(右一)家中走访调研
龙椿惠陪同徐远超师生走访四路村
谁说女子不如男?
7月10日上午,在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的办公楼里,校团委书记徐远超开始发布暑期“情牵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的招募通知。考虑到活动将要驻村半个月,条件艰苦,天气炎热,他在招募通知中特意提到:“男生优先。”
很快,招募通知传到了学生群中。14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封超立马来了兴趣。可让封超忧虑的是,活动要求是男生优先,作为女生的她有可能无法入选。“这么好的实践机会,怎么能不去争取呢?”封超想。她大着胆子向院团委的老师提出申请,表明了自己非常想去的愿望。又拉上同寝室的好友雷文新一起报了名。俩人同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三的学生,对于这项深入农村实地调研的活动,二人紧张又兴奋。一方面,她们想把大学三年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基层中去;另一方面,出身农村的她们也总想着能为农村做点儿什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的努力下,二人成功入选了。“当时特别高兴,家人也很支持我去。”雷文新回忆说。7月17日,二人跟随大部队奔赴新晃侗族自治县,分组后被派往了湘黔交界的扶罗镇。
在扶罗镇调研的半个月里,二人的任务是走访50户贫困家庭,核对并填写《贫困户基本情况表》,登记精准扶贫档案,并了解贫困户当前需求。白天,她们六点起床,七点出发走访;晚上,回到驻地整理资料,记录问题。三伏天里酷暑难耐,长时间的户外走访极容易中暑。同组的组员们每天出门之前都要喝一瓶藿香正气水进行预防,而两个姑娘却拒绝了藿香正气水,让身体自然而然的适应了下来。“我们听说有个男生都中暑了,我们俩却没什么问题,感觉还挺适应的呀哈哈。”“感觉只是比平常多走了一些路,比较热,并不困难呢。”言语中,姑娘们透露出一丝自豪。
扶罗镇地形以山地为主,境内群山重叠,山峦起伏。贫困户家庭通常住在交通不便之地,有时候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找到一户贫困户。即便如此,二人从未觉得艰苦。在她们眼里,更多的是关注到当地的贫困群众以及扶贫干部。
有一次,封超小组跟随当地的一位妇女主任走访山中贫困户。妇女主任因为熟悉当地人情,一边带路一边介绍,连水都没顾得上喝一口。没想到,半天下来她竟然中暑了。但稍作休息后,这位妇女主任便继续为大家带路了。
还有一次,雷文新小组来到一户贫困户家中。身患运动神经疾病的女主人行动不便,却用杆子撑住身体努力站起来迎接大家。即便生活的困苦压得这家人踹不过气来,但女主人仍然坚强地笑对生活,用她行动不便的身体坚持着打扫庭院、生火做饭,丝毫不向苦难妥协。这些调研中的亲身经历,让姑娘们感触很深。扶罗镇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文风情打动着她们,贫困户困难的现状也牵动了她们的心。“走访的贫困户越多,感受到的贫富差距就越大,发现的扶贫问题也就越突出。”封超说道。俩人将走访中的突出问题记录下下来,形成书面材料后反馈给了当地扶贫办。连带队老师王忠兴都忍不住为她们点赞:“这真是两名不让须眉的‘女汉子’!”
半个月的走访调研即将接近尾声时,两位姑娘有个共同的想法:等将来自己有了能力,一定要结对帮扶村里的贫困户,为他们送去美好生活的希望。
雷文新(中)与队友一起走访调研贫困户
封超(中)与队友一起在走访调研的路上
助学造血燃希望
7月20日中午,骄阳似火,天气炎热。在新晃侗族自治县凉伞镇台洞村,不知疲倦的鸣蝉栖息在翠绿的树枝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着光。此时,走在路上的储沣老师,无心欣赏这样的乡村美景。他伸手数了数袋子里的棒棒糖,发现一上午又少了将近十颗。自从带领学生来到这里参加“情牵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后,他每天都会准备20颗左右的棒棒糖放在随身携带的袋子里,进村走访遇到留守儿童时,便顺手给上一颗,他称之为“来自远方的甜蜜”。
几天下来,让储沣忧心的是,他见到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适龄失学儿童和辍学打工少年也不在少数,能考上县一中念书的孩子更是屈指可数。储沣感到了教育扶贫对这里的重要性,“我们来自高校,感恩高校,更希望将高校的好传播到这里,引领孩子们走上‘教育改变命运’的道路。”他说。
无独有偶,与储沣住在同一驻地的学工部副部长张海涛老师,与他有着同样的想法。这天,在凉伞镇驻地,四名带队老师和八名学生一起开了个短会。大家约定,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贫困学生,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现有的困难,并进行资料登记,为后续资助奠定基础。会议当场,大家还慷慨解囊凑了1000元钱,准备用来资助两名极其困难的孩子,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有了想法,大家就开始寻找目标。储沣发现,在他走访的一户贫困户家中,有个叫杨慎炀的17岁男孩,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一中,马上就要念高二了。杨慎炀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二老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但为了供孙子读书,仍然要种地、养牛贴补家用。暑假过后,杨慎炀马上面临着开学的5000元学费,目前还没有凑齐。
征得大家同意资助的意见后,储沣与两名学生一起,带上500元钱与驻村扶贫队长一起又来到了杨家。在师生眼里,瘦小文静的杨慎炀热爱学习,积极向上,一直向他们三人了解学习方法和大学生活,虽然有点害羞,但又十分懂礼。三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与杨慎炀聊了半天。扶贫队长吴队长也很关心杨家这个懂事的孩子,他当场表示:“你只要好好学习,不用为学费的事情担心。”
而另一个资助对象,则是电信学院佘彦武老师一组走访的贫困户。这家男主人失联,女主人离家出走,留下一个非婚生子与叔爷爷和曾祖母一起生活。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却因没有户口无法入学。家中长辈年事已高,生活更是困难。师生三人将500元钱送到曾祖母手中,并向村委会提出“特事特办”让适龄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解决办法。96年出生的毛三鑫是前往调研的学生,临走之时,年过九旬的曾祖母拉着他,比划着说:“我孙子要是在家,也有你这么高了。”让毛三鑫难忘又心酸。
除了实地调研和一次性的现金资助外,师生们与当地扶贫干部一起,为贫困家庭孩子们的未来出谋划策,提出了结对定向培养,申请基金会助学金等方法。储沣说,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或企业能够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途径,助学造血,通过教育改变贫困家庭的命运!
储沣(左)与被资助学生杨慎炀在一起
年过九旬的老人感谢实践团师生的捐助
编辑:肖燕芳
审核:谷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