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广大青年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淬炼意志品质,增强实干本领,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社会实践正是青年学子与社会、人民实现链接的重要桥梁。高校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动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创新,为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提供条件。
优化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性、协调性和针对性的重要保障。高校应立足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打造立体化、特色化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提高社会实践供给质量。一是强化社会实践课程分类建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打造必修+选修、综合型+创新型的社会实践课程群和课程模块。二是加强社会实践“金课”建设。增强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打造思政实践“金课”、创新创业“金课”。三是推进社会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坚持成果考核和过程评价相统一,构建包括实践成果展示、实践过程参与和实践行为表现在内的动态考评机制,促进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打造社会实践特色品牌,增强实践育人实效性。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本土资源,打造社会实践品牌特色。一是打造“移动”思政课特色品牌,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与个人兴趣爱好,创造性开展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等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实践活动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二是打造创新创业特色品牌。推动社会实践与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相结合,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为抓手,以社会实践为途径,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广泛搭建“创客空间”等实习实训平台,办好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求真知、长才干、作贡献、获成长。三是打造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特色品牌。通过创新艺术设计、古建筑修复、园林规划等形式多样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明晰当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与角色意义,增强服务“三农”专业本领,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创新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实践育人大格局。通过创新校内校外联动机制,构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新格局,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一是推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育人多元主体联动合作,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引导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二是推动思政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与志愿服务实践深度融合,促进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同向同行。三是推动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时政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校企、校地社会实践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多重要素、多方资源的协调联动,汇聚实践育人合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新时代社会实践大课堂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研究员、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读史立信’传承红色基因 多维一体彰显育人成效”(21JP033)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湖南 2022.05.05
链接:https://m.voc.com.cn/wxhn/article/202205/202205051058433953.html
编辑:李冬冬
审核:肖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