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在生环学院的组织下“釉下彩瓷,于醴相见”第二次三下乡的活动落下帷幕。株洲醴陵三下乡活动带我“沉浸式”感受到陶瓷业技艺的传承,产业创新发展的经验成就和陶瓷文化。
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到这次的三下乡活动之中,在团队中也希望能奉献个人力量,通过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来帮助醴陵陶瓷进行宣传和创新。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我们这个大学生团队的努力让大众重新认识这个拥有“世界上四个陶瓷工艺品中就有一个出自中国醴陵”称号的醴陵陶瓷工艺品。
图为陶渊会展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影锋 供图
至醴陵遇瓷
三下乡的过程对于我们团队来说也十分的不易,从烈日炎炎的七月开始。
图为醴陵地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嘉玲 供图
入工坊见瓷
在湖南省陶润会文化有限传播公司的七号工坊中,我们跟随工坊车间肖主任的脚步,我们参观了现代化与传统手工技艺相融合的生产线,详细了解了陶瓷生产工序流程。
在参观过程中,我能清楚地感受到高温炉边的热浪扑面而来,湖南七月份的高温都让我汗流浃背,这炉内的温度更是无法承受的——工坊随处可见的除了陶瓷就是人手一个的大风扇。我看着手工匠人们在炎炎夏日中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地制作陶瓷,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有所打动。
虽然在出发之前我有在互联网上搜索过很多有关陶瓷的信息——对陶瓷的制作和发展有所了解,但是在没有亲眼看见陶瓷工艺品制作过程的复杂和生产规模的庞大之前,我根本无法想象陶瓷制作的过程——从一坨瓷胚到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经历多久的高温炙烤,经过多少机器的打磨,耗费多少工匠们的心血啊!
图为陶润会七号工坊流水线工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影锋 供图
观展厅识瓷
在生活艺术设计中心,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体验了设计师、创客、产学研三大产业平台。展厅里玲琅满目的陶瓷工艺品—温变杯、青花瓷、粉釉等等。在这里我体验了手工彩绘陶瓷工艺品,彩绘让我体会到陶瓷工艺品制作的难度之高。
我看着自己手工制作两个小时的陶瓷杯,在想想那些十年如一日的陶瓷画师们,我对他们的工匠精神和对待陶瓷的态度肃然起敬。“陶瓷大师”卢边芳曾说过,“我始终坚持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一生一事的态度做陶瓷配色;我抱着每天进步一点点,下一个作品比上一个作品好的心态做陶瓷。做手工的,只能长期默默无闻地苦练,慢慢的积累,才能掌握技艺。所谓 ‘活到老,学到老 ’并不是一句空话,在传承的同时创新,跟上科学技术发展和行业形势的脚步,才能立足于专业领域,才能真正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图为陶润会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进行讲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影锋 供图
访业者论瓷
在醴陵陶瓷烟花大市场和醴陵陶瓷博物馆,我们团队分批次对陶瓷艺术家、店铺店主、游客(消费者)和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
我也得到了醴陵陶瓷缺少对外的宣传的信息——中国人听闻陶瓷第一个想到的是景德镇的陶瓷,醴陵的知名度明显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
图为醴陵陶瓷大市场深入访谈时商户为团队成员讲解醴陵釉下五彩瓷特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影锋 供图
在与他们的交流之中,我理解到醴陵陶瓷近些年来发展不太理想而带来的困难。希望能打破因疫情给陶瓷业带来的阻碍,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将这个⽔、⼟、⽕的碰撞,而产⽣的釉下五彩的名声传播出去,把醴陵陶瓷的品牌做好,做好,做响!
思心得悟瓷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陶瓷文化也在不断的进步。陶瓷实际上是浓缩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结晶,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人们的文化追求。陶瓷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宝藏,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结晶,也体现了中华人民的创造精神。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陶瓷发展史,我非常希望不是以衰退而告终,而是为后人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希望它不是泯灭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是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在为期10天的传承千年瓷都文化、助力产业创新发展的醴陵陶瓷暑期社会实践之旅中,我也收获满满,对陶瓷有了更深刻、生动、形象的认识;对陶瓷工艺刮目相看;对陶瓷文化的传承有充分的理解。
我也希望能将团队中3D打印和3D Max建模仿真技术运用到陶瓷中,数字化赋能醴陵陶瓷产业,提升醴陵陶瓷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真正为推动陶瓷产业贡献青春力量,释放青春激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陶瓷产业创新铺路架桥,为陶瓷文化传播添砖加瓦。中国的陶瓷文化,需要我们去不断的传承与发扬,让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慢慢认识中国陶瓷文化的多姿多彩。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22.08.12
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5157387&app_version=1.3.5&sid=1354336&time=1660320896&signature=OPDAM2LbdQB6J8ljGNZazA3e9ugwz027KX0mkV39oyW5xrzpYe&sign=617471457c16a03d3105d0409857c3de
编辑:融媒体中心
审核:肖 雄